一、初期阶段:前哨基地的诞生(2050-2100年)
-
基础设施建造
-
3D打印穹顶城市:利用火星土壤(风化层)中的氧化铁和硫磺作为建筑材料,机器人集群打印出抗辐射、保温的蜂窝状穹顶,内部填充加压空气。
-
地下避难所:抵御宇宙辐射和沙尘暴,深度约5-10米,通过隧道连接各功能区。
-
-
能源系统
-
核裂变反应堆:初期依赖从地球运输的铀燃料,后期开采火星本土钍元素。
-
太阳能农场:部署柔性光伏薄膜(火星光照强度为地球的43%),夜间由氢燃料电池供电。
-
-
生命维持
-
闭环水循环:尿液、汗液回收率达98%,植物蒸腾作用补充氧气。
-
垂直农场:LED光照培育转基因作物(如低光效小麦、耐寒土豆),昆虫蛋白(黄粉虫)为主食。
-
二、中期发展:自给型社会形成(2100-2200年)
-
人口结构
-
首批移民:工程师、生物学家、医生为主,性别比例强制1:1,生育需基因筛选避免低重力缺陷。
-
“火星二代”:骨骼密度比地球人低30%,平均身高增加10cm,心血管系统适应0.38G重力。
-
-
经济模式
-
氦-3开采:供应地球核聚变能源,1吨氦-3价值约30亿美元。
-
知识产权交易:火星专利(如极端环境材料、封闭生态技术)反向输出地球。
-
-
社会规则
-
氧气配额制:呼吸权成为基本货币单位,犯罪最高刑罚是降低氧气配给。
-
AI治理: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管理资源分配,人类仅保留文化决策权。
-